1.事故概况

2024年4月22日晚间,一艘福建籍船舶“新融海1”号(船长96米,船宽16米)满载钢材驶往鹤山,途径G240国道九江大桥时,擦碰九江大桥防撞墩,在担杆洲尾水域抢滩不成功而沉没。截至发稿已确认船上共有11名船员,其中7人获救,4人失联,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图1 事故现场(4月23日摄)

相比于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广州沥心沙大桥与美国巴尔的摩港大桥事故,本次案例有着显著的区别。(1)初步推断九江大桥的船撞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恶劣通航环境影响,水位暴涨迅猛导致船舶失控撞击桥墩。(2)九江大桥抗撞性能满足要求,避免了桥梁垮塌的后果。(3)本次事故中“新融海1”号沉没,船上多名人员失踪。虽然桥梁物理防撞措施避免了桥梁撞击垮塌,但其未对碰撞的船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造成了严重的次生后果。要避此类惨案的再次发生,做到桥梁的物理防撞措施与通航船舶的协同是唯一的出路!

2.应对策略

初步推断该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该海船在下航穿过九江大桥下行通航孔时,可能受西江洪水影响而操作失当,擦碰九江大桥防撞墩后导致货舱进水,随后,该船自行在担干洲尾抢滩坐浅,可能由于坐浅位置选择不当而发生坐沉事故。

图2 事故船舶轨迹

(2)九江大桥所采取的物理防撞措施主要为附着式挡板类,其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维护。然而其压缩形变性能较差,难以对碰撞过程中的大型船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致使船舶碰撞后受损严重。

图3 九江大桥防护措施(附着式挡板类)

本次事故是继九江大桥2007年“615”事件后又一次恶劣的船撞桥惨案。相较于14年前,本次事中故桥梁的安全得到了保护,然而却发生了严重的沉船事件。此类事故发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解决桥梁船撞问题确保桥梁与船舶的共同安全刻不容缓!

以物理防撞措施为代表的解决桥梁船撞问题的方案一定程度缓解了船舶-桥梁之间的矛盾,然而物理防撞措施大行其道的后果是,虽然保证了桥梁的结构安全,但却一定程度上占用了通航净宽,并增加了桥梁的船撞概率,同时物理防撞措施并未与通航代表船型相协同,匹配具有同等抗撞力的柔性吸能材料,尽可能延长碰撞时间并吸收船舶的巨大动能。因此,我们呼吁要以协同的视角解决桥梁船撞风险问题,确保水陆与陆路交通的共同安全。

针对桥梁船撞风险的业界难题,上海海事大学海上交通安全与应用团队( https://www.tsras.com/)一直走在全国探索与研究的前列。首次提出了以协同的视角解决桥梁船撞风险问题。通过分析桥梁在设计、施工与运营各阶段的桥梁船撞风险,以协同其全寿命周期的角度,从源头上解决桥梁船撞风险问题,使桥梁从建设之处便具有防撞的“基因”。同时,协同其主动预警与被动物理防撞措施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防止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事故危害,另一方面,杜绝极端偶然事件碰撞桥梁造成桥毁船沉的悲剧惨案。研究对推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协同管理”,促进建成覆盖全面、及时高效的航海保障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与广泛的应用前景。

  • 已发表论文:
  • Liu Y*, Guo X. Study on risk of ship collision in bridge life-cycle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J]. Ocean Engineering, 2023, 289: 116148.  https://doi.org/10.1016/j.oceaneng.2023.116148
  • Liu Y*, Ma Y. A Field Theory-Based Novel Algorithm for Navigational Hazard Index[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Engineering.2023, 11, 178(1-15).  https://doi.org/10.3390/jmse11010178
  • Liu Y*, Zhang JY and Tu B. Algorithm of Ship-Bridge Collision Risk Considering Ship’s Dimension[J].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Engineering.2022, 10, 1635(1-13).  https://doi.org/10.3390/jmse10111635
  • Liu Y*, Wang T and Xu HZ .PE-A Star Algorithm for Ship Route Planning Based on Field Theory[J]. IEEE Access,2022, 10(36490-36514)DOI:  10.1109/ACCESS.2022.3164422
  • 授权发明专利:
  • 一种考虑船舶尺度的船撞桥危险度计算方法,专利号:ZL202110400458.6
  • 基于协同学的桥梁防撞系统协同配置的构建方法       专利号:ZL202110704268.3
  • 一种基于船舶交通流调查的通航桥梁优化设计方法,专利号::ZL202110208667.0
  • 基于场论的船舶路径优化方法,专利号:ZL 202110572145.9
  • 一种基于宏观基本图的水上交通服务水平划分方法   专利号:ZL202110156283.9
  • 一种基于多模态非奇异终端滑模船舶航迹自抗优控制方法,专利号:ZL201811653643.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7861号 | ICP证:沪ICP备2021009017号-1